|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首页 地理教育 环境与遗产解说 可持续发展教育 王民简介 ENGLISH

用户名

密  码

  


初中地理教材

高中地理教材

地理教育研究

国际合作项目
相关文章    



ESD 专业区域中心

ESD 研究生班    

ESD 研讨会      

ESD 相关培训    

相关文章        



第一届全国中学生地理奥赛

旭川青少年地图竞赛

北京未成年人环境道德研究

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

中德就两国地理教科书中相关内容的互评

北京师范大学资环系王

 

19936月,国家教委历史、地理教科书代表团访问德国,在德国北部的不伦瑞克市格奥尔格—艾克特国际教科书研究所参加了第一次中德教科书会议。作为中方代表,我在会议上作了“对德国中学地理教科书中有关中国地理内容的初步评价”的发言;德国格奥尔格—艾克特国际教科书研究所的罗德里克·亨瑞先生提出了“中国地理教科书中的德国”的报告。

中德双方就对方地理教科书中有关自己国家的内容进行评价、对比研究,对如何客观、正确地反映自己国家的地理情况,树立真实的形象提出各自的看法与建议无疑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实际用途的。这种对比评价与研究对于中国中学地理教材建设必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于德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评价是根据以下七本教材进行的:

I.                    黑森州九年级和十年级教材《地理学》;

II.                 巴登—符腾堡州高级丈科中学八年级《地理学》;

III.               .莱茵兰普法尔i}州高级文科中学十年级《地理学》;

IV.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高级文科中学八年级《地理学》;

V.                  巴登—符腾堡州高级文科中学八年级教材《人关与空间》;

VI.               菌—威斯特法伦州高级文科中学/}.年级教材《人类与空间》;

VII.             DIERKE地理学第四册《发展甲国家与工业国》。

上述七本德国地理教材中有关中国地理的内容多少不一大体在1l~16页之间(16开中文翻译稿)。围绕着对事实的介绍是否客观、内容表达是否正确、对问题的评述和观点是否公正来评价。这七本德国中字地理教科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材比较全面地介绍中国.内容丰富。从纵的角度来看,教材前有对巾国古老文化的简要回顾,后有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具体介绍。例如,教V中有“中国——一个古老的文化国”、“中国跃入工业国”等标题,教材切中也有“中国——一个古老的文化国(中国的文字、中国的发明、兵马俑、中国长城)”,“走向工业化的中国(在工业化的道路上、中国跃入2000)。”从教材内容所涉及的方面看.其内容范围已不限于中国地理,还包括中国历史、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这种既有来龙去脉,又内容广泛的介绍有助于使德国中学生对中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教材内容采用专题介绍的方式重点讲解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专题:中国的古老文化、中国的自然条件评价、黄河、中国的人口问题与政策、中国农业发展道路、中国的现代化发展。

3、教材讲解采用个案研究的表达方式,从报纸、杂志、历史记载中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还有作者的实地调查,用此来说明问题。借助各种具体、生动的事实材料可以使学生深入到中国普通仪的家庭、工厂和农村中。感受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生产。

4,教材中有许多思考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具体材料进行说明、解释、评价、做出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与此同时,还应该指出:德国中学地理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教材中关于台湾和香港问题。

教材VI中写道:“台湾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样,宣称代表整个中国。在教材IIIIIIV中的多幅中国地图中,未划出台湾岛,或没表示内容,似乎是另外一个国家。我们认为。中国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只是中国的一个省,它不能代表中国,也不是另外一个国家。对于香港的介绍,几本教材说法不一,比较模糊。香港也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它是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租给英国的。中英两国政府经过外交谈判,于19841219,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根据《联合声明》,中国政府将于199771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届时将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五十年不变。

2、关于中国地图的问题。

几种课本中的地图,中印边界的划法是依据麦克马洪线划的,关于这条界线,中国历届政府从未批准或承认该线。为了便于修改,我们将提供最新的中国地图底图。所有的中国地图都没有将中国的南海诸岛表示出来。

3、教材中有关介绍失实,观点片面错误等方面的问题。

3.l、对中国自然环境缺乏全面的介绍。从篇幅上看,内容少,难以使学生形成对中国自然环境总体的认识,而且对中国自然环境的介绍也偏重于与大白然作斗争的内容。

教材VII中写道:“在四千多年历史中,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同不利的自然条件作斗争,中国人民经历了地震、尘暴、干旱和洪水,使几千人,有些年份甚至百万人民死干灾害,在很早以前,中国人民就抵抗着自然的威胁,这固然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向自然低头、敢于向大自然斗争的勇敢精神,但也容易使人形成中国自然条件只有恶劣的一面。这无法解释有人类历史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个事实。中国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植物和农作物,在中国都有适合栽培的地区,夏季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多雨,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都十分有利,是发展农业生产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地球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上,大都是干旱地区。而位于这一纬度带上的中国江南、华南地区却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这主要受惠丁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教材II中写道:“平均每隔10天风沙刮起,使北京上空的太阳昏暗,沿海地区由于台风逐年沙漠化。地震使成千上万的人丧命,计算起来,每年遭受一次旱灾和洪灾。”教材IV中写道:“没有一个国家.中国那样受到不可估计的自然灾害的威胁。干旱和干旱紧接的蝗虫祸害;……平均而言,每年至少有1次大的自然灾害的威胁,不是干旱,就是洪水和地震。”的确,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但从中国各地旱涝发生的频率来看,各地大多数年份都是常年大体上常年占60%;旱涝年占40%。因此,课文中对中国目然灾害的程度有所夸大。

3.2、介绍黄河的内容偏多,缺少对长江的介绍。各本教材(IIIIIIIVVVIVII)中都以较大篇幅介绍黄河一般都用“黄河——中国的忧患”为题,对于黄河的泛滥、改道、下游变成地上河以及自古至今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危害给予了详细的描述。如教材V中引用《华北报告》的资料,详细介绍发生在1887年的大洪灾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各本教材对黄河上游的发电、引黄灌溉、黄河的综合治理等方面的介绍太少。另外,对于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各本教材都没有讲到,长江流域是中国人口密集、工农业最发达的地区,长江在中国的重要性要大于黄河。

3.3、关于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这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在这一点上德国的中学地理教科书是给予介绍的。中国计划生育的工作也得

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通过实行计划生育,中国大陆过去20年间少生了两亿多人,取得的明显效果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赞扬。当然,对于有几千年封建传统的中国,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旧观念,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使计划生育工作受到阻力,但这种现象随着计划生育措施的完善和人们观念的提高,已越来越少。因此,教材I中所说:“在本国和外国,中国的人口政策越来越受到指.责。”教材VI中所写:“农民不理睬一个孩子的思想。”“常发生这样的现象:生了女孩就丢弃。”等等提法与事实不符,有所夸大。

3.4、教材中还有一些失实的描述。教材I把北京描述为“北京的通道很大,一进老旧区的窄小胡同,似乎感到在农村。北京在这里也像个大村庄,矮平房用火炕取暖,没有自来水。许多中国人宁可在这里生活,认为胜过现代化住宅区生活。在这里几代人可在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他们可以饲养猪、鸡、种洋葱,在炎热盛夏可以蹲着乘凉和睡觉。”这种状况与北京的现实相差很大。

4、教材中的资料、数据有些已陈旧,需要更新。

例如,中国的人口、面积、人口密度的数字大多已陈旧、教材中使用的地图资料,如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农作物的分布、工业区的配置、城市分布、人口密度等内容的地图都已过时,需要更新。

从以上我们列举的问题可以看出德国地理教科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教材编者缺乏资料,与中国缺少交流,对引用的具体事例的代表性无法辨别,当然也与德国中学教材的出版周期有关。因此,双方应加强联系,互通信息,多多交流。

亨瑞先生的评价是根据统编教材、九年义务教育的人教版、五·四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编)、沿海版(广东省编)、内地版(四川省编)5套教材进行的。他认为:“所有教科书具有类似的内容结构。按照传统的地理教学}VI子,从地图的基本知识和世界地形概况开始,到地球上重要的国家、地区。同时,也可以看到试图改变这种传统的顺序。

联邦德国总是在欧洲部分中以一节出现,大致37页,类似的有法国、英国。至于其他欧洲国家,书中提到的主要有意大利、西班牙、瑞士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

——内容重点。在所有教科书中均将德国的内容重点放在了工业地理范围之内,而且地区也基本限制于鲁尔工业区。与此相反.其他内容只是补充性地作了简要介绍。

——位置/面积历史政治上的发展。在所有教科书中对德国的位置、面积及边境在西欧和中欧范围内加以介绍的同时,只有两本教科书(沿海版和五·四版)提到了德国194年后(分裂——两国制——统一)历史、政治上的发展,其中一本(四版)还将柏林作为新旧国家首都加以了专门介绍。

——地形特征。德国的地形特征只在最早的一本(统编教材)中得以较为详细地描述,但

也只是一般性地介绍了地形特征(北部低地平原——中部山脉——南部阿尔卑斯山),并用农业情况加以了补充。

——工业地理结构。如前所述,工业地理是所有教科书的重要内容。书中人多以惊异赞

叹的笔调描写了德国高度发展的工业及其在国内、国外的意义。与此同时,在或多或少缺乏秩序并且在没有统计性对比的情况下列举了重要的工业部门:从煤炭、钢铁工业到汽车、化学工业,直到机械制造工业。

在工业区角度上,鲁尔工业区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这一点也体现在插图之中。

遗憾的是这些教科书仍然过于注重这一采矿冶金工业的标志。对尤其在最近二十五至三十年间鲁尔区出现的多样性、联合性以及变化的发展趋势,如果提到的话,也只是寥寥数语。例如在“五·四版”教材中,对鲁尔区几大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以简图的形式作了尝试性演示。

在对鲁尔区在德国、在欧洲甚至在世界上的意义一再加以强调的同时,应该概括地介绍一下这一旧工业典型地区存在的困难、问题。

其他地区性、部门性的工业介绍只限于个别教材中提到的萨尔州采矿冶金工业、慕尼黑周围的微电子技术(统编教材和五·四版),以及大多数工业介绍还出现于城市的介绍之中(柏林、汉堡)

中国地理教材中对德国的介绍可以总结性地看作一个涉及广泛的信息总和,但是由于对工业地理、特别是鲁尔区的过多描述,造成了对其他具有意义的主题、区域的发展和结构的忽视。

个别教材中出现的试图改变旧的地理介绍模式,应该在现有课文的基础上继续下去,此外应以插图和统计表对叙述性课文加以补充,以适应中学生用书的需要。

最后,我想列举以下专题,一方面对现有的介绍给以现代的发展和结构上的更新,另一方面对可能在今后中国教科书内容讨论中有一定意义的必要区域和专题上的扩展加以说明。

1、德国的地形基本情况应该再加以深人分析,并同篇首引导的欧洲地形结合起来(简图)

2、昔日民主德国仅只限于两德统一历史、政治的介绍,还应更多地加以广泛介绍。

3、工业在德国公认的重大意义不应在教科书中加以过份强调,而应在综合经济中更好地编排。今天,工业只足分化发展的经济总体中的一部分,第一、第三产业在这个经济总体中同样具有重大意义。经济总产值中第三产业长期以来不断增长的比重,早已超过了第二产业。

对德国工业结构中的采矿冶金工业过分强调的现状应该通过对其他重要工业分支(汽车制造、化学、航空等)的介绍加以改变。

在“鲁尔区的神话”之外,应介绍一下t以也发展的或处于艰难中的工业区,其中有不可忽视的南德和东德地区。值得捉到的还有德工业地区中南北、东西差别。

工业重地的产生时间和分布情况也应列人介绍范围之内(表格/地图形式)。此外,德国工业中活跃的结构变化应通过单独的示例加以阐明。为了避免老一套的工业介绍,至少还应该补充性地介绍一下德国具有突出特点的地区和城市。

最后,还应加以说明的是,近150年来的工业化造成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

4、德国在欧洲的编排,应该从简单的位置介绍向进行中的历史、政治以及社会、经济上的一体化进程加以深人。

5、中德两国关系也不应该完全忽视——这里恰恰在经济地理方面有许多令人感兴趣的出发点,这些出发点也正强调了我们共同的、以促进民族间理解为目的的教科书研究工作。

 

国内外教材比较1994(2)

 


Copyright © 2005.  王民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9647号